详情

陳綠壽

高粱地, 1985

板上油画, 61 x 46cm, 24 x 18⅛in



出版

Earth, Sentiment, Aroma (Oil paintings of Shanbei from Chen Lu Shou), Young Aritist, First Issue, Shandong Publishing House of Literature and Art, 1985, p22.

文献参考

彭德《一张旧招贴》

清理旧物,翻出了这张发黄的招贴 (Fig. 1)。A4复印机留下的这张破纸,当年的张贴人成了今天的名流。中央美院的张贴人是朱青生或费大为,中国美院的张贴人是谷文达或张培力,广州美院是杨小彦或邵宏,四川美院是王林,湖北美院是黄专或魏光庆,西安美院是陈云岗,云南是毛旭辉,厦门是黄永砯。

Fig. 1 《美术思潮》1987年发行招贴

1987年,《美术思潮》(Fig. 2)改为双月刊,每本五角。当时的稿酬,每千字10-20元;而今经纪人付给资深批评家的润笔费,最低的是一个字10元,高的是一字100元。有人觉得很高甚至愤愤不平,殊不知相对于唐代的润笔费和当代艺术家的画价,不足挂齿。

这张招贴起了什么作用呢?《美术思潮》当年最大的发行量是一期3万册,比当今任何专业美术刊物的发行量都大,而且印刷品质极差。二十多年来,几乎每年都有人怂恿我复刊,或者出版影印本或节选本。后一建议可取,只是没有投资人。中国收藏家只关注作品,他们还没有营造作品背景的意识。仅《美术思潮》这一年的作者,半数左右成了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他们创造了一个时代。作者名单按出场先后排列,分文章和作品两类,罗列如下:

刘纲纪、郎绍君、高名潞、娄述泽、丁方、王广义、吴山专、毛旭辉、舒群、徐建融、王林、卢辅圣、白纯(黄专、严善錞)、邵宏、杨小彦、孙美兰、李砚祖、李维世、刘骁纯、王可平、索菲、楚迟(彭德)、王明贤、赵国文、布兰汀、赵冰、王小箭、张蔷、殷双喜、陈云岗、张建建、鲁虹、任戎、让·萨特、约翰·克拉克、迈克尔·菲利普森、刘海粟、杨立光、李家屯(栗宪庭)、周彦、李正天、水天中、贾方舟、杭间、祝斌、松实(皮道坚)、黎川(鲁虹)、金忠群、陈孝信、邵大箴、刘典章、范景中、李小山、王川、盛军、黄永砯、张强、王鲁豫、孙建平、张培力、宋纲。

耿建翌、张培力、宋陵、包剑斐、李邦耀、黄雅莉、陳綠壽 (Fig. 3)、段延安、李建生、胡朝阳、白玉焦、曹丹、阿辑(谢鸿晖、刘明)、罗莹、董继宁、陈顺安、毛春义、孙汉桥、未明、方少华、毛旭辉、徐累、沈勤、蔡立雄、付泽南、王爱勤、李微、何立、田挥、范汉成、童治华、陈启基、盛军、傅中望、王琰、左正尧、丁方、王度、吴山专。

上述人物已经定型,新潮美术也成了陈年旧话。当代艺术的前沿地带而今换成了中青年一代。祝愿他们大踏步地超越先行者。

摘自: 彭德, 彭德博客, 《一张旧招贴》, http://blog.artintern.net/article/530975

Fig. 2 《美术思潮》1987年1期 封面 (陳綠壽设计)
Fig. 3 《美术思潮》1987年1期: 陳綠壽 油画挂毯 《大河之光》

《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节选:湖北青年美术节

自《美术思潮》1985年在湖北创刊以 来,湖北美未界给人造成了一种理论强于艺术 创作的印象。《美术思潮》所登载的文章尽管 多出自省外的评论家之手,但它所具有的那种 生气和激进却常常被看成是湖北美术界的形象。似乎是作为对这种习惯印象的回答,湖北 的艺术家们在 1986 年 ll 月举行了一次规模宏 大的湖北青年美术节。这次活动在武汉、黄石、沙市、襄樊和十堰等 9 个城市同时举行, 在 28 个场所展出了2000 多件艺术作品。除比 之外,还安排了讲座、幻灯观摹等活动。

... ...

正如美学家刘纲纪在一篇为这项活动唱赞歌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在这次活动里,湖北的青年艺术家们显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趋向:

“不论我们对这些画如何评价,我想这一点是肯定的:作者们画出了他们所想画的。从中我感到了他们纯真地、有时也可说是天真地敞开的心灵,或者借用一些朋友的话来说,看到了他们的“内心视像”。勇敢地求艺术的真诚,无顾忌地用自己的生命和感受去作画,可以说是这次青年美术节作品的一大特色,也是它使我深为感动的地方。... ... 从“我画了我想画的”这句话里,我们听到了青年艺术家们的心声,他们对创作自由、艺术真诚的渴望。这是产生真正的艺术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

... ...

1986年的湖北青年美术节 (Fig. 4) (Fig. 5)是一次成功的活动。它的成功之处并不一定体现在各种各样的展出作品中,而更多地体现在这个由美术家协会和政府部门联合支持的现代艺术活动本身。对于湖北各地的观众而言,这次活动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将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堂而皇之地推向了舞台中心。不管观 众的反应赞赏还是不解甚至讥讽挖苦, 这次活动对人们习以为常的审美方式所形成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冲击最终可以导致整个文化氛围的变化使人们逐渐习惯于接受和欣赏与自己原有的观念和价值不同甚至格格不入的艺术。

Fig. 4 《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 吕澎, 易丹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2年
Fig. 5 湖北青年美术节作品选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1987, 展览宣传页
Fig. 6 湖北青年美术节作品选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1987, 展览宣传页

摘自: “第二篇 1985-1986: 展开 - 第12章 湖北现代艺术家群体” 《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 吕澎, 易丹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2年, p248. (Fig. 6)



彭德《湖北当代艺术潮流》

一晃三十年,湖北当代艺术曲未终而人已散。匆匆打捞这段历史,得到的只是残缺不全的片段,只是潮流流逝引发的感慨。

新潮美术进入高潮的1986年,有人说中国前卫艺术从北京转移到了武汉,武汉成了中国的纽约而北京是中国的巴黎。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湖北举办《国画新作邀请展》,被视为国画革新的三大震源之一。湖北举办全省青年美术节,五十个自发组织的群体同时开展。知名的湖北籍当代艺术家有尚扬、傅中望、杨国辛、李邦耀、冷军、黑鬼、袁晓舫、方少华、石冲、左正尧、李建生、黄雅莉、罗莹、肖丰、李巨川、曾梵志、马六明、唐辉等人,投入当代艺术批评的有皮道坚、彭德、祝斌、鲁虹、孙振华、黄专、赵冰、沈伟、皮力等人。吕澎当年策划影响巨大的广州艺术双年展,将近一半的批评家来自湖北。

1985年起,湖北前卫理论刊物《美术思潮》成为各地中青年写手的阵地,包括理论家王林、王小箭、王明贤、王鲁豫、王璜生、水天中、孔长安、邓平祥、刘伟冬、刘晓路、刘骁纯、刘曦林、朱青生、牟群、严善錞、杨小彦、李凇、李小山、李公明、张强、 张蔷、邹跃进、陈孝信、邵宏、邵大箴、邵养德、范景中、杭间、周彦、赵冰、唐庆年、郎绍君、费大为、贾方舟、栗宪庭、徐建融、高名潞、黄河清、殷双喜等以及艺术家丁方、王川、王广义、李路明、吴少湘、谷文达、张培力、陈云岗、陈丹青、陈绍华、陳綠壽、尚扬、周韶华、顾雄、郭线庐、黄永砯、舒群、谭力勤、戴士和等。当时,栗宪庭、黄永砯、张培力曾有调武汉的动议,先后调入者有舒群、任戬、王广义等。

以尚扬为代表的多变画风,以王广义、魏光庆为代表的波普艺术,以傅中望为代表的本土作风,以石冲、冷军为代表的超级写实油画,以曾梵志殿后的象征表现油画,此伏彼起地成为前卫美术的热点,都受惠于湖北这片土壤。湖北的首府武汉,楚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保留着背离正统思想的风尚。当年楚人不服周朝中央政府管辖的执拗,至今仍旧以“不服周”的口头禅在武汉流行。武汉曾是对外通商口岸,与欧美素有联系。武汉位于长江与京广线交会处,同京津沪宁杭穗成渝陕的距离相近,信息交流与人员交往方便。武汉是中国五大书城之一,现当代美学、哲学、人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各种新兴学科对湖北当代艺术的熏陶,及时而深刻。武汉的大学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同美术界有联系的在校少壮派学者,诸如张志扬、陈家琪、易中天、邓晓芒、王幼平、鲁萌、余虹等,都是当时以至今天仍然在影响中国学术的人物。武汉有以湖北美术学院为首的美术家摇篮,不断地在涌现新面孔。中国艺术事业的兴衰往往在于小环境。当年管理湖北美术界的周韶华等前辈思想开放,支持年轻人自由创作与发表意见。这一切造就了一大批不安于现状的湖北艺术家,使之成为中国前卫艺术的一股强劲力量。

打捞这段历史,为了铭记?为了延续?为了超越?或者只是在为研究者提供打捞档案?

说明:本文是为广东美术馆“两湖潮流展”撰写的文章,作为该展览文献集湖北展区的前言。如有遗漏和不妥之处,请湖北和关注湖北的友人及时指出。文献集将于7月10日之前开印,有关意见可在我的博文上留言,也可同湖北美术学院沈伟或广东美术馆郑娜联系。

摘自: 彭德, 彭德博客, 《湖北当代艺术潮流》, http://blog.artintern.net/article/48547